首页

抓“微实体漏洞”,破账户冻结局

跨境知产说 2天前

我所案例:我方委托人遭遇账户冻结危机,我方抓住原告滥用“微实体”身份的漏洞,最终实现反击逆转。

2025年2月,刚过完春节,我方委托人却遭突击——一家国内公司以外观专利侵权为由,将其诉至美国法院,随之而来的便是“账户冻结、销售停摆”危机。

危急时刻,委托人经人推荐委托我方处理此案。面对“账户冻结”的紧迫局面,我们并未选择常规的“和解优先”思路,而是为委托人量身定制了一套“攻防兼备”的应对方案

第一步,全面展开专利无效检索与深度分析,挖掘案件核心突破口;

第二步,申请延期答辩,为证据搜集争取时间,同时联合美国律师与原告方初步沟通和解意向,试探对方态度;

第三步,若和解谈判陷入僵局,则立即启动主动反击,通过正式应诉与反诉,夺回案件主动权。


一、抽丝剥茧:揪出原告“微实体滥用”致命破绽

在专利无效检索与分析阶段,一个关键细节进入我们的视野:原告以公司名义提交专利申请,但多方证据表明其当年营收数据已远超美国“微实体”身份对应的最高收入标准,却仍以“微实体”身份申请专利,试图降低专利申请成本。

这一行为绝非偶然的“善意错误”,背后可能存在三重原因:

l  原告当时的代理机构与美国代理人未深入研究“微实体”资格细则,导致身份认定失误;

l  相关机构明知要求,却未向原告告知要求或核实真实营收情况;

l  各方均清楚“微实体”标准,却为节省费用刻意冒险违规。

在美国法律体系中,这种滥用“微实体”身份的行为属于典型的不正当行为详细介绍可见链接“美国专利不可执行系列(一):滥用小微实体省钱,可能赔掉整个专利”),一旦被法院认定,原告所持专利的可执行性将直接面临严重质疑——这正是我们为委托人找到的“致命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们还检索到多份与原告专利高度近似的现有设计资料,可从“专利无效”角度进一步强化抗辩力度。

基于此,我们迅速构建起“三重防线”,为后续反击筑牢基础:

l  不可执行防线:聚焦原告滥用“微实体”身份的核心问题,主张其专利因不正当申请行为丧失可执行性;

l  不侵权防线:结合现有设计与委托人产品的差异,论证委托人产品未落入原告专利保护范围;

l  专利无效防线:提交检索到的现有设计证据,请求法院宣告原告专利无效。

 

二、攻守转换:从被动协商到主动反诉的关键一跃

分析报告完成初期,我方联合美国律师率先尝试与原告律师沟通和解,希望以最低成本为委托人化解危机。然而,原告的美国律师态度强硬,对和解提议置之不理,丝毫没有让步意愿。

面对僵局,我们果断启动第二阶段策略——正式应诉,并同步提起反诉

当包含“三重防线”证据与法律论证的应诉文件送达原告及其中方律师手中时,局势瞬间扭转

原告方清晰意识到,若“微实体滥用”被法院查实,不仅侵权诉讼会彻底崩盘,其专利本身的合法性也将荡然无存,后续甚至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压力之下,原告迅速转变态度,主动向我方提出“撤诉+和解”的请求。委托人在综合评估利弊后,同意了撤诉方案,这场突如其来的账户冻结危机,以我方全面掌控主动权的方式顺利落幕。

事后复盘可见,若我们仅提出“不侵权”与“专利无效”两项抗辩,原告很可能认为仍有争辩空间,不会轻易妥协;正是“不可执行”这一核心突破口,成为案件反转的关键

 

三、连锁反应:单一案件抗辩引发“集体维权”红利

由于美国司法程序中应诉文件会被公开,本案的抗辩思路与证据材料,意外成为了同案其他被告的“维权指南”

众多被告纷纷参考引入我方提出的“微实体滥用”论点论据与现有设计证据,在各自的案件中展开有效抗辩。

四、逆境启示:专利诉讼中的“主动权争夺法则”

拒绝“冻结即妥协”的思维定式:账户冻结、销售停摆不等于“只能和解”,盲目接受不合理的和解条件,反而可能陷入长期被动;

搜证需“全维度无死角”:突破“仅看产品是否侵权”的单一视角,从原告身份合规性、专利申请流程合法性、现有技术检索等多维度挖掘突破口;

把握“主动应诉+反诉”的时机:当和解谈判无效时,及时启动应诉与反诉,用法律手段向对方施压,是扭转被动局面的核心动作;

善用“公开案例”作为参考:海外诉讼文件的公开性,使得成功案例的经验可复用,企业间相互借鉴、抱团抗辩,能大幅提升整体维权成功率。

 

结语

账户冻结并不可怕,只要抓住对方漏洞、合理应诉,也能成功破局


卖家之家倡导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未经本站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鉴于第三方在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庞大,如发现本站文章或其它信息可能存在侵权行为, 请将身份、版权等证明文件以及相关质询发送邮件至complain@mjzj.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userInfo.nickName}}
{{userInfo.biography}}
{{staticData.voteUp}} 点赞
{{staticData.favorite}} 收藏
{{commentGroup.commentAmount}} 评论
家友评论 ({{commentGroup.commentAmount}})
{{comment.user.nickName}} {{comment.dateTime.timeKindString}}
{{comment.content}}
{{childComment.user.nickName}} {{childComment.dateTime.timeKindString}}
{{childComment.content}}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