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全面生效。这座横亘在全球贸易前的“绿色壁垒”,正以“精准打击”之势,让中国出口制造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钢铁、铝业、水泥等高碳行业出口成本骤增20%,新能源产业链虽属“绿色赛道”,却因“碳足迹认证”争夺战陷入新的博弈。
当“低碳”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通行证”,中国出海企业如何在这场绿色转型中突围?
01
CBAM,被称为全球首个“碳关税”,核心逻辑是对进口产品征收与欧盟碳价等额的税费,旨在防止“碳泄漏”(即企业将高碳生产转移至环保宽松地区)。
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后,欧盟已要求进口商提交产品碳足迹报告;2026年正式实施后,钢铁、铝、水泥、化肥、氢等重点行业将率先“买单”。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冲击直指“成本命脉”。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生产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每吨钢碳排放约1.8吨,而欧盟以电炉短流程为主,碳排放仅0.4吨左右。
按当前欧盟碳价约90欧元/吨计算,中国出口钢材每吨需额外缴纳162欧元碳关税,占当前出口价格的15%-20%。铝业情况类似,中国电解铝以火电为主,每吨碳排放约10吨,碳关税成本可达900欧元,而欧盟水电铝成本仅其1/5。
“水泥行业更严峻。”某建材企业出口负责人透露,“国内水泥生产每吨碳排放约0.6吨,碳关税成本54欧元,而当前出口利润仅30-40欧元/吨,这意味着不降碳就等于放弃欧盟市场。
”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钢铁、铝、水泥年规模超200亿美元,CBAM全面实施后,行业利润空间或整体压缩10%-15%,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出欧即亏损”的困境。
02
与高碳行业不同,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本应受益于全球低碳转型,却在CBAM及欧盟配套法规下面临“碳足迹认证”的新挑战。
欧盟《新电池法》已明确要求,2027年起,动力电池必须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到回收),2030年起需满足最大碳足迹阈值;光伏领域,欧盟拟2026年将碳足迹纳入光伏产品招标评分体系,碳足迹低于20kgCO₂/kWp的产品才能获得最高分。这意味着,“绿色产品”若生产过程“高碳”,仍将被挡在门外。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在规模和成本,但碳足迹管理刚起步。”某第三方认证机构负责人指出,以光伏组件为例,硅料生产(占组件碳排放60%)依赖新疆等地的低价煤电,导致中国组件碳足迹平均约40kgCO₂/kWp,而欧洲使用水电的挪威组件可低至15kgCO₂/kWp。动力电池同理,国内电池生产以火电为主,每kWh电池碳排放约60kgCO₂,而欧洲水电电池仅30kgCO₂。
更关键的是,碳足迹认证的“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机构手中。目前全球认可的碳足迹数据库如Ecoinvent、GaBi,以欧洲本土数据为主,中国企业的原材料、能源数据往往难以匹配,导致认证结果“被高估”。
“我们曾为一家电池企业做认证,因中国电力排放因子数据库未被欧盟认可,只能套用欧洲默认值,碳足迹结果比实际高出40%。”上述负责人说。
03
面对CBAM的“精准打击”,中国头部企业已展开行动,核心策略可概括为“产能转移规避短期风险,绿电替代布局长期竞争力”。
产能转移:向“低碳洼地”要空间
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光伏企业加速在东南亚布局。隆基在越南的3GW组件厂已投产,当地电力以水电为主,组件碳足迹可降至25kgCO₂/kWp以下,满足欧盟未来要求;宁德时代在德国的100GWh电池工厂采用100%绿电,2025年投产后,产品碳足迹将比国内低50%,直接规避《新电池法》限制。
墨西哥也成为“新热土”,其 proximity to the US(靠近美国)且与欧盟有自贸协定,同时电力结构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占比超60%,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已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通过“本地化生产+低碳能源”降低碳关税成本。
绿电替代:从源头控碳
“产能转移是‘治标’,绿电替代才是‘治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公开表示。2023年,宁德时代在国内工厂采购绿电超50亿千瓦时,占用电总量30%,2025年计划提升至80%;隆基在云南的硅棒厂全部使用水电,每吨硅料碳排放从15吨降至5吨以下,带动组件碳足迹整体下降25%。此外,企业还通过“绿电直供”模式,与风电、光伏电站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锁定低碳能源成本。
供应链协同:构建“低碳生态圈”
头部企业正推动全产业链降碳。比亚迪要求其电池供应商2025年100%使用绿电,并建立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平台;天合光能联合硅料、硅片企业成立“低碳光伏联盟”,共享绿电采购渠道和碳足迹数据。这种“龙头带动+链式转型”的模式,正逐步破解单个企业降碳成本高、难度大的困境。
04
CBAM不是终点,而是全球绿色贸易规则重构的起点。美国、英国、加拿大已酝酿类似机制,“低碳”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硬通货”。对中国出海企业而言,需从三方面应对:
其一,建立碳足迹“一本账”
立即启动产品碳足迹核算,覆盖原材料、生产、物流全链条,优先选择国际认可的认证标准(如ISO 14067、PAS 2050),同时积极参与中国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推动本土数据被国际接纳。
其二,布局“绿电+产能”双网络
短期看,可向东南亚、墨西哥等绿电资源丰富、政策友好的地区转移产能;长期看,需在国内工厂加大绿电投资,通过自建分布式光伏、购买绿证等方式,降低生产环节碳排放。
其三,将“碳成本”纳入战略决策
在产品设计、供应链选择、市场布局中,优先考虑低碳选项。例如,家电企业可研发低能耗产品,钢铁企业可探索氢冶金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将“碳成本”转化为“碳竞争力”。
欧盟碳关税的“冲锋号”已响,中国出口制造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短期阵痛难免,但这也是倒逼产业升级、重构竞争优势的契机。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过去我们比拼成本和速度,未来要比拼碳足迹和可持续性。”
唯有主动拥抱绿色变革,才能在这场“绿色壁垒”攻坚战中,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领”,在全球贸易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