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国专利申请“踩雷”,欺诈性签名引发连锁反应!

跨境知产说 02/25/2025

美国专利申请“踩雷”,欺诈性签名引发连锁反应!

专利是企业保护创新成果的“护城河”。然而,如果专利申请过程中存在欺诈或程序违规,这条“护城河”可能会瞬间崩塌。近期,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因虚假签名问题,一次性撤销了约3100件专利申请,而一起涉及中国申请人的外观专利诉讼案,更是因签名造假被法院裁定专利“极有可能无效”。这场风波不仅揭示了专利申请中的“隐形陷阱”,也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合规是专利有效性的基石,任何程序瑕疵都可能让专利化为泡影!

USPTO的警示:3100件专利被撤销

2020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律师Jie Yang的名字出现在约4000份专利申请文件中,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这些文件随后均被 USPTO 严格审查。经USPTO调查发现,这些签名大多并非Jie Yang本人签署,而是被无从业资格人员冒用。2024年10月2日,USPTO发布最终命令,因虚假签名问题终止了约3100项专利申请程序,并明确禁止恢复。

 

美国法院裁定:欺诈性签名=极有可能无效!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新申请的专利,也对已授权的专利产生了连锁反应。在案号为1:24-cv-07164的外观专利诉讼案中,涉案专利D941,982 S的签名同样被认定为非Jie Yang本人签署。

这起案件的原告,原本希望借助这份专利,在美国市场上为自己的移动空调套件产品“保驾护航”,发起诉讼并申请了初步禁令,试图限制竞争对手。但被告方敏锐地察觉到涉案专利的申请存在严重瑕疵,果断采取集体应诉策略,打响了反击战。历经四个多月的激烈交锋,案件迎来了关键转折点。最终,法院基于USPTO的调查结果,认为该专利“极有可能无效”,正式下达书面命令,撤销了原告的初步禁令。这一裁定具有开创性意义,法官对Jie Yang签署专利的判定,也为后续相关案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裁判依据。

案件启示:专利申请中的“隐形陷阱”

这场诉讼不仅是一场法律博弈,更是对企业在专利申请中可能面临风险的深刻警示。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专利申请中一旦出现欺诈行为,申请便不会被授予专利。这一规定不仅对新申请的专利有效,也会对已经授予的专利产生间接性后果。对于申请人而言,涉及到的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微实体造假:美国专利制度对微实体提供费用减免,部分企业可能在申请中虚报自身的微实体身份,以获得更低的申请费用,通过虚假信息骗取优惠,导致专利面临无效风险。

代理人签名造假:如本案所示,代理机构冒用律师签名提交申请文件,通过不当手段冒用法律人的签名,从而使申请失去合法性,导致因程序违规被撤销。

发明人转让签名造假:发明人必须对其发明进行合法的转让,任何冒用或伪造行为都将直接影响专利的有效性。

结语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市场充满机遇,但在申请美国专利时,必须要把好程序关。在选择代理机构时,务必核实其资质、信誉和历史记录,避免因代理机构的问题影响专利的有效性。

本案中,代理机构的欺诈性签名问题直接导致3100件专利申请被撤销,涉案专利面临无效风险,再次提醒我们:专利无小事,合规是底线。

 

卖家之家倡导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未经本站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鉴于第三方在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庞大,如发现本站文章或其它信息可能存在侵权行为, 请将身份、版权等证明文件以及相关质询发送邮件至complain@mjzj.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userInfo.nickName}}
{{userInfo.biography}}
{{staticData.voteUp}} 点赞
{{staticData.favorite}} 收藏
{{commentGroup.commentAmount}} 评论
家友评论 ({{commentGroup.commentAmount}})
{{comment.user.nickName}} {{comment.dateTime.timeKindString}}
{{comment.content}}
{{childComment.user.nickName}} {{childComment.dateTime.timeKindString}}
{{childComment.content}}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