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谭嗣同评价: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孙中山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毛泽东评价:提起中国民族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清史稿》评价: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
历史学家评价:张之洞是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奠基人,其伟大的教育思想为湖北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湖北形成了一个知识和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而活跃于清末政治舞台。并且,他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
张之洞是晚清的“清流派”领袖,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对于中国近代重工业和近代教育的杰出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原本希望通过推动社会变革来延续清朝的统治,不曾想他打造的体系和培养的人才却客观上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人为乎?天意乎?就让我们来缓缓展开这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祖籍南皮 官宦世家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因其长期任地方督抚,故时人称之为“香帅”。他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十六岁(虚岁)中顺天府解元(高考省状元),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名列“探花”。
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山西巡抚(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省长)、两广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省委书记兼两广大军区司令)、湖广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省委书记兼两湖大军区司令)、署理两江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兼江苏、安徽、江西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兼两江大军区司令)、军机大臣(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
张之洞是最后一位晚清中兴名臣,早年是“清流派”领袖,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工业上,他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企业。同时,他推动了京广铁路的前期兴建,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教育上,张之洞推动废除了施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先后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慈恩学堂(南皮一中前身)、广雅书院等等著名学府,被誉为近代著名的工业家和教育家。
南皮张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辈累世为官。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少时勤奋攻读,奈何时运不济,连续六次会试不中,不得不通过“大挑试”(古代的遴选制度,取三科不中的举人做低级官职)任官。
张锳经历坎坷,深知民间疾苦,长期在贵州偏远之地任职,为官清廉公正,政绩突出,官声颇佳。
他被世人称道的五个功绩分别为“一廉、二善听讼、三治盗、四义仓、五兴书院”。
张锳出身书香门第,而科举之路却颇不顺利,所以对教育尤其重视。
他在兴义府任职期间,先后重金聘请“学养深厚,授课有方”的名师大儒到府试院执教,如何养源、张国华、黄升之、王可贞、张肖严、赵斗山、进士敖慕韩、进士童云逵、翰林院侍读丁诵孙等人都位列其中。
张之洞家学渊源,自幼受父亲影响很大,所以后来在教育战线焕发璀璨的光彩。
至今在安龙还流传着张锳“添灯油劝学”的故事。道光年间,安龙城每天夜里都有两个差役听从知府的安排沿着大街小巷游走,只要看到哪户人家夜晚亮着灯光读书,两位衙役便会停下来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
等读书人开门后,差役就会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进这个读书人的灯盏里,并补上一句祝福:“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获取功名。”
就这样每晚给安龙城里的读书人添灯油,张锳前后坚持了13年,风雨无阻。当地士子都知道知府(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张锳的厚爱和关照,于是当地学风大盛。
十余年间,共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这在文教落后的贵州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而民间更是称之为“旷古未有”。
深远布局 拜师林翼
张锳担任兴义府知府(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兴义市委书记)期间,与当时的黎平知府胡林翼和都匀知府鹿丕宗(张之洞姐夫鹿传霖的父亲)一起被时人称为道咸年间“贵州三贤吏”。
张锳深知自己的科举之路不顺,必将面临仕途的天花板。因此,他捋了一下思路,决定跟另外两位齐名的好友加强关系的粘性,以便为后代布局。
第一,他与都匀知府鹿丕宗建立了姻亲关系。
把张之洞的姐姐嫁给鹿丕宗的儿子鹿传霖。这个鹿传霖后来历任桂林知府、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河南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广东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呃,其他不多说大家只要想想这是一个相当于当过五六个省的省长和省委书记,然后进政治局常委的人,就知道他有多牛了。
第二,让张之洞拜好友胡林翼为师,成为他唯一的入室弟子。
道光十八年(1848),张锳和好友胡林翼等人聚会。
几番寒暄之后,张锳把儿子张之洞带到胡林翼的身边,庄重地对他说道:“润芝,我们一见如故,意气相投。虽然我们被坊间传闻为‘贵州三贤吏’,但是我有自知之明,不如你远矣。现在我想让四子之洞拜到你门下求学,怎么样?”
胡林翼闻言一愣,微笑地说道:“春谭啊,我们兄弟之间你还这么客气,到底什么情况啊?以我们的关系,你的儿子原本就是我的子侄,不要搞得跟托孤一样严肃,哈哈哈。再说我们的名气可是并列的,你的能力并不在我之下,完全可以自己悉心栽培嘛。”
张锳没有改变初衷,再次郑重地说道:“润芝(胡林翼),虽然坊间抬爱把我们并列,但我主要是因为为官勤谨一些,说到胆识和才具,我是不如你的。我的思想条条框框太多,一直想突破却总是力不从心,这一点远不如你。
再说我没有进士功名,所以仕途可能快走到头了。而你不同,书香门第,翰林出身,谋略深远,思想通透。经过这几年历练又是文武双全,未来你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所以我希望之洞能够学得你的几成真传,这未来也是我们兄弟之间的一段佳话。”
胡林翼看到张锳这么郑重地为子拜师,心里也有些感动。于是,他对十二岁(虚岁)的张之洞考问了一下,看到他虽然其貌不扬,但是才思敏捷,学问扎实,眼睛炯炯有神,很有悟性。
于是,胡林翼心想:“未来我如果用心栽培一下,应该会成大器。既为自己未来培养一个得意高徒,也算是全了和张锳的这一段朋友之谊。”
想了一下后,胡林翼颔首答应了好友张锳的请求,收下张之洞为入门弟子。
张锳满怀喜悦地让张之洞行拜师大礼,确定了与胡林翼的师生关系。从此,胡林翼细细指点了张之洞半年时间,从学问到为人等方面都细心点拨。
但是,此时的张之洞因年龄太小,阅历有限,所以并不能完全消化胡林翼这一番深刻的教导。
不久后,因胡林翼的军务实在繁忙,不得不向张锳提出为张之洞另泽名师授业,他有暇时通过书信等方式对张之洞进行点拨。因此,张锳答应了胡林翼的要求,并不遗余力地延请了丁诵先、韩超等名师为张之洞授业解惑。
这两位老师中,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翰林院侍读(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中办秘书局的厅局级干部),韩超则官至贵州巡抚(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贵州省省长)。
所以,张之洞后来能够成为“清流派”领袖和洋务运动的代表,除了个人的能力以外,人脉网络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即使不算后来的同年等,他正省部级以上的强关系就有姐夫鹿传霖、大哥张之万、恩师胡林翼、恩师韩超等等。
所以说,成功没有侥幸。张之洞后期的成功除了时势造英雄和个人的努力之外,他父亲早期的布局是功不可没的。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布局的成功从来都是根基不稳的,一到关键时刻,利益交换的结果就是“树倒猢狲散”。只有早日布局打造真正的强关系,才是深谋远虑之道。此为题外话,呵呵。
一举成名 高中解元
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才思敏捷,过目不忘(呃,这好像是牛人的标配),被誉为“神童”。九岁时就读完“四书五经”,十岁开始写诗和作文。
十一岁时写《半山亭记》,描述精彩,文辞华美,文中既有“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又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独到见解,其睿智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
此时胡林翼已经成为张之洞的老师,与张锳、张之洞父子是同气连枝的关系。
因此,胡林翼对栽培张之洞也是不遗余力,他对张锳说道:“春谭啊,士林最看重文名。现在既然之洞已经写有一些习作,在士林的宣扬造势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件事你不可轻视。”
张锳对此观点深为认同。他的执行力很强,马上就心领神会地把张之洞以往的习作汇集起来并在贵阳请人刻印出版,誉为“天香阁十二龄草”。
果然不出所料,张之洞的这第一本诗集面世后,众人纷纷叹服,惊曰:“王勃再世”,誉为“神童”、“奇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三岁的张之洞已经小有名声,他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决定前往直隶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张之洞来到顺天府(今北京)准备参加乡试。
族兄张之万时常帮他解释疑难,顺便跟他谈论《邸报》消息和国家的积弊。经常谈论时局,什么太平军兴起、塞尚阿被革职、曾国藩弹劾大臣等等,让张之洞第一次跨出了原来的小世界,从而对这个古老而广阔的国家有了崭新的认识。
这里南山君稍稍插述一下,张之洞的族兄张之万可不是简单人物,他是丁未科(1847)的状元,跟李鸿章、沈葆桢(林则徐女婿)等人是同年(同学),现任翰林院修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办秘书处的处级干部)。
从封建科举的角度来说,状元相当于同科同年(同学)的首领。丁未科人才济济,而作为状元的张之万又在同年中有极大的号召力,所以,他带给弟弟张之洞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帮助,还有开阔的视野和官场上的巨大人脉。
张之洞不负所望,荣登顺天府(今北京)乡试榜首,成为解元(北京市高考状元)。
报捷喜报传到贵州,兴义府一片欢腾,张锳一扫多年科举不得志的压抑,热情地宴请前来祝贺的同僚共同庆祝这巨大的喜悦和荣耀。同时,他也给亲朋挚友们以及张之洞的各位老师写信报喜。
胡林翼接到喜报时正在打仗,闻讯也是极为欣慰。他于百忙之中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张之洞,鼓励他科举连捷,再传佳讯。
(篇幅所限,留待后述)
下期导读:
恩师胡林翼逝世时给他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张之洞又为什么会从族兄张之万的幕府离开?他是如何因缘巧合地高中探花,从而对慈禧的知遇之恩感念终生?
请看下期文章《洋务先驱,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张之洞(二)》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这里是南山煮酒,欢迎你的阅读。
往期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